央廣網北京8月19日消息(記者杜震 孟曉光 馬喆 陳慶濱)據中國之聲《新聞縱橫》報道,北京市東城區,從崇文門到東單,大約不到2平方公里的範圍內,聚集了三家大名鼎鼎的綜合性醫院——協和醫院、北京醫院和同仁醫院。每天,前來這裡就診的患者川流不息,而協和醫院附近幾乎交通擁堵。
  因為北京的醫院,服務對象並不僅僅局限於北京市民,而是面向全國。來自國家衛生計生委的統計數字,去年,北京市內三級醫院外來就診患者達到3036萬人次,其中,23%的病人打河北來——這個數字意味著,每年河北有700萬人次、甚至感冒發燒都要趕赴北京就醫,但與此同時,距北京30公里的燕郊三甲醫院,病床閑置率卻高達70%。
  在北京成為“全國看病中心”的背後,是北京優質醫療資源的一枝獨秀,是京津冀三地醫療資源佈局的極不均衡。京津冀一體化,是不是可以從北京醫療資源外遷開始破題?
  中午12點半,午休時間的北京兒童醫院依然熙熙攘攘。河北承德農民楊春棠拉著孩子,準備泡碗方便面吃。
  楊春棠:我們早上六點鐘從家走,趕到這裡。我們看的口腔科就沒有號,全天都沒有,剛纔打電話預約,都約到11月份去了,沒辦法他爸只能看看急診有沒有號。
  與門庭若市的北京各大醫院相比,70公里之外,河北一家縣級醫院卻顯得冷冷清清。病人去哪了?年輕醫生陳斌說,去了北京:
  陳斌:全在北京呢,現在老百姓的生活條件也好了,看病呢從咱們開車一個多小時就到北京了。
  守著家門口的醫院不去,卻捨近求遠趕到北京看病,什麼原因讓河北人進京求醫?
  北京協和醫院原副院長李學旺:從國家衛生體制上講,有一個衛生資源配置的問題。一個問題是患者對醫院的信任度問題,那麼在這個當中還有呢是基層醫院的醫療技術力量的問題,
  河北與北京,在醫療資源的配置上究竟有多懸殊?有一組數字也許能說明一點問題:河北保定人口有1000多萬,相當於北京一半的常住人口,但全市的三甲醫院卻只有7家。
  蜂擁而至進京看病的結果,勢必是加重加劇北京原本就已經患上的“特大城市病”。2013年末,北京市醫療衛生機構衛生人員的數量比上年增長了6.3%,但醫療服務量的增長卻更為驚人:全年醫療機構診療數約2.2億人次,比上年增長10.9%,醫院不堪重負,反過來又加劇了北京的“看病難”。
  一邊資源嚴重短缺,患者四處投醫;一邊又病滿為患,承擔巨大壓力。北京、河北、天津,如何“聯姻”,能“藥”到“病”除?
  北京市衛計委主任方來英:比如說共建的方式,技術合作的方式,人員培養的方式,讓河北省的一些資源能夠更迅速地和北京在水平上去實現均質化。河北的朋友們不用跑到北京來,然後其他省的同志也許不用到北京來,到了河北就把事辦了。國家衛生計生委也在研究,哪些就是國家級的醫療中心擱在北京,哪些要擱到外省,不一定都擱在北京,這也符合我們現在京津冀一體化的這樣一個方向。
  幾天前,北京市醫管局再次強調,北京今後五環內不再批准建立公立醫院,床位總量不再增加。今後,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公共服務,將逐步疏解。應該說,北京要疏解醫療資源,最理想的地方莫過於河北。雙方在這個問題上已經形成共識。最近,我們不斷看到北京與河北有關醫療合作的消息。那麼,北京的醫院在河北如何開展醫療服務?大規模的醫療資源疏解還有哪些障礙?
  今年五月,位於河北燕郊的燕達國際醫院正式加入北京市朝陽醫院醫療聯盟。朝陽醫院派出13個科室的專家入駐。在北京上班的王女士住在燕郊,第一天就輕鬆掛到了朝陽醫院消化內科的專家號:
  王女士:我們心情特別高興,因為家就住在這附近,要到北京去一方面交通又遠,再一個那個醫院患者又多,排號一天能不能夠看下來。
  北京朝陽醫院,每天門診約1萬人次,而民營的河北燕達國際醫院,儘管設備先進,床位閑置率卻高達70%。合作讓雙方看到希望。
  北京醫院管理局局長封國生:緩解北京市大型醫療機構的就診和看病的壓力。通過兩個多月來的醫療協作,燕達醫院的門診量增加了17%,住院患者增加了28%,手術量增加了14%。
  是什麼讓燕達醫院起死回生?除了北京朝陽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,還有就是持有北京醫保卡的患者,在燕達醫院可以實現醫保及時結算。
  北京朝陽醫院執行院長陳勇:如果你是河北人,你可以在燕達醫院享受河北的醫保和新農合。如果你是北京人你也可以在燕達醫院享受北京的醫保和新農合。
  一直以來,因為京津冀的醫療價格、收費票據、醫保目錄都不相同,這樣的問題難住了三地很多希望合作的醫院。
  唐山工人醫院分院醫保科科長鞠光:一個最大的困難,兩邊的物價不對等,包括收費標準啊、定價標準全不一樣,按照天津的收費,咱們市物價局肯定是不同意,按照唐山的標準,你實時傳輸傳不了,當時給我們憋住了。
  而燕達醫院將醫保和新農合“並軌”操作的方法,有望為解決三地醫保異地報銷難題提供經驗。
  應該說,京津冀醫療資源一體化發展才剛剛起步,還有諸多難題需要解決。北京市優質醫療資源集中有悠遠的歷史背景,改變現狀,並不容易。在北京市的行政區域規劃方案中,對於醫療領域的規劃早有界定,沒有大幅擴建或轉移醫療基礎設施等硬件資源的明確意願。而目前京冀之間的醫療合作,也大都是政府直接推動的結果,市場路徑尚不清晰,大規模的醫療資源疏解還沒有形成。
  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蔡江南教授:行政的這些手段的話最後得到的效果都是不理想。醫療資源的話核心的問題是醫生和專家。我們很多的人不願意去河北,醫生收入的補償嚴重的偏低。這個不解決,在河北和哪個醫院搞一個“醫聯體”,沒有醫生,這是解決不了的。  (原標題:《問診京津冀》:北京何時不再成為“全國看病中心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kvefddf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